万崇华:提高生存质量是“全民医保”的意义所在
2012-09-14 彭碧霞 家庭医生在线 .
摘要:2012年9月13日,第三届亚洲华人生存质量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隆重召开。国际生命质量研究会(ISOQOL)亚洲华人分会副会长万崇华教授接受家庭医生在线采访时指出,生存质量强调既要活得好又要活得长,提高生存质量,是“全民医保”的意义所在。
2012年9月13日,第三届国际生存质量研究会亚洲华人生存质量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生存质量学术交流会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隆重召开。
第三届国际生存质量研究会亚洲华人生存质量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生存质量学术交流会是2008年在广州胜利召开的第一届亚洲华人生存会议和2010在香港成功举办的第二届亚洲华人生存会议的重要延续。此次大会邀请了众多来自于国际机构、相关院校、各大医院等不同领域的20余位专家致辞和演讲,共同切磋和探讨生存质量研究的问题。
家庭医生在线有幸采访到了广东医学院生命质量与应用心理研究中心负责人、国际生命质量研究会(ISOQOL)亚洲华人分会副会长万崇华教授,他指出,生存质量是个体对生存状况的主观感受和体验,简单来说就是活得好不好,幸不幸福的问题。生存质量并不单单只是针对患者,普通人群也需要关注,想要“寿比南山”,关注生存质量很重要。
万崇华教授表示,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强调的是有没有症状,能否找到致病因素,只要把病因去掉,就算治好了。而新的医学模式不仅强调生物学方面的,还强调心理方面和社会的适应性,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概念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上要达到和谐完好的状态。因此,要评判一个人是否健康,除了运用各种生物学检测手段外,还要评价他的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性,这也是生存质量的一个落脚点。
生物医学模式向心理医学模式的改变促进了生存质量的发展,也使得临床上对疗效的评价从单纯的“以医生为主”转换为“以患者为中心”,评价疗效不只是看有无症状,有无复发,病人生存质量的好坏也成了一个评价的指标。
生存质量的界定非常主观,它的构成也存在着争议,一般认为包括以下6个方面: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性、坏境和谐、独立性、宗教信仰。这6个方面的情况不仅患者需要积极关注,普通人群也是要引起重视的,那么,如何去评估生存质量呢?
比起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关节炎)患者要低一些,病情的严重程度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医疗保险制度也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一个外在客观条件,也就是疾病对患者造成的经济负担大不大的问题。负担大,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也很大,如果根本不用担心治疗的费用,那大家肯定都会积极地进行治疗。万崇华教授称,提高生存质量,是我们国家一直呼吁建立“全民医保”的意义所在,要让大家都有保障,生得起病,看得起病,治得好病。
万崇华教授介绍,我们国家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生物医学模式,没有转到心理医学模式,把生命质量作为一个必须测定的指标,这导致了生存质量在临床使用的范围还不够广阔,只局限在某些领域。目前来说,广东省的发展势头良好,认识到了生存质量的重要性,开始强调医学模式的转换,动员了大量非心理和精神科的医生学习生存质量的相关知识,并运用于临床指导实际工作。
万崇华教授最后表示,中国自古就有“寿比南山,福如东海”的说法,换言之就是既要活得好又要活得长,这也是生存质量所强调的。希望有更多的人投入到关注生存质量的行列中来,采用积极心理学的措施方法,从而改善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大会还进行了优秀论文的颁奖典礼,为在生存质量研究方面做出努力的研究生、学者进行了表彰,表彰他们在生存质量研究领域做出的积极努力和成绩,同时也为未来生存质量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万崇华教授指导的青年教师谭健烽以及研究生李微获得优秀论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