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概况 | 教学教改 | 学术科研 | 交流服务 | 党群工作 | 学生工作 | 管理制度 | 硕点建设 | 专题专区 | 校友 
站内搜索:
 
  学术科研
 导师风采 
 教授集汇 
 学科团队 
 学科建设 
 科研成果 
 研究机构 
 
  学科团队    
心理社会医学团队
2020-07-02 09:29  

心理社会医学团队

(PsychosocialMedicine Team)

心理社会医学团队是按照学科功能组建的跨单位跨部门的学术组织,主要由心理学系、健康社会学系、心理咨询中心、附属医院精神心理科等部门老师专兼职构成。是集教学、科研、服务、文化传承(本土化、国际化)四位一体并突显心理学—社会学—医学交叉融合的多功能学科团队,主要致力于生命质量与心理行为的测评、机制探讨和推广应用,形成基础-临床-预防紧密结合的运作模式,促进心理学与社会学两个一级学科的发展并承担应用心理学与社会工作两个专业的教学。

团队的目标定位是:

一、跨单位跨学科的创新整合团队,教学、科研、服务、文化传承(本土化、国际化)四位一体,基础-临床-预防紧密结合,心理学-社会学-医学交叉融合。

二、1-3年努力力争获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心理学与社会学一级学科有较大发展。

三、量表体系的研制与推广应用成为全国生命质量与心理测评技术指导咨询平台。

教学:主要承担应用心理学、社会工作和医学心理学(心理医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也承担其它专业的心理学相关课程,包括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治疗学、行为医学等40多门课程。

科研:主要开展生命质量与心理测评量表的研制开发、临床与社区健康促进、表达性艺术治疗等方面的研究。

服务: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构建、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不同群体生命质量与幸福感评估等。

国际化:主要开展师生互访、学术交流、国际会议、科研合作等。

团队目前有专职人员37名(18人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或主任医师6人、副教授或副主任医师5人。博士/博士后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12名。团队成员分三个研究方向:

方向一:心理测量学(生命质量与心理测评)

研究重点:生命质量(含相关的幸福感、PRO等)与心理行为的量化测评(量表研制)及其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宏观社会环境因素,微观电生理与分子遗传等)。

负责人:万崇华/禹玉兰

主要成员:褚成静、侯永梅、禹玉兰、曾伟楠、吴丹、李航、蔡頠、黄茜、杨艺星、梁启廉等。

方向二:神经与认知心理学

研究重点:从神经科学的视角解读大脑认知的功能,探讨心智和大脑的关系,感知觉、学习与记忆等脑高级认知功能的神经机制,开展神经病学与认知语言学临床研究与干预。

负责人:全鹏/崔理力

主要成员:谭钧文、王文娜、郭丰波、刘洲、罗旭东、殷静雯、律东、杨志江等。

方向三:临床与咨询心理

研究重点:心理问题的医学(临床)治疗、艺术治疗及其身心灵艺的整合视角探讨。

负责人:谷莉/林举达

主要成员:范兆兰、辜美惜、王丹丹、亢莉、张淑红、黄晶晶、陈海容、黄力、周彦冰,林志雄、陈光敏等。

方向四:行为决策与生命成长

研究重点:从个体和人口群体社会心理发展角度探讨行为模式及其干预、指导行为决策、服务生命成长规划。

负责人:谭健烽/

主要成员:傅崇辉、常海燕、曾家勇、焦桂花、许国梁、刘腾飞、池文华、钟柳青等。

紧紧围绕生命质量与幸福感这个主题,从宏观行为表现测评、微观机制(认知神经心理与分子生物学两个方面)以及临床心理干预等方面探索。其中,癌症与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体系研究居世界先进水平,神经认知心理研究也具有较高水平。研制的量表已在全国100多家医院应用。近五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和973子课题各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7项;发表论文114多篇,其中SCI/SSCI论文44篇;主编教材/专著32部;获国家版权证书(专利)11个,获科研成果奖7项。

关闭窗口

广东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