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概况 | 教学教改 | 学术科研 | 交流服务 | 党群工作 | 学生工作 | 管理制度 | MPA教育中心 | 校友联谊 
  首页
 滚动新闻 
 学院动态 
 左滚文章 
 
  滚动新闻    
抑郁症环路新视角:蓝斑-小脑通路的发病机制作用——人文与管理学院举办跨学科青年学者学术沙龙(2025年第18期)
2025-11-15 17:39  

11月14日上午,广东医科大学东莞校区人文与管理学院219会议室,一场以“抑郁症环路新视角:蓝斑-小脑通路的发病机制作用”为主题的学术沙龙顺利举行。由心理学科全鹏博士担任主讲,聚焦于一条长期被忽视的脑干-小脑神经环路如何成为重度抑郁症 (MDD) 的关键病理节点,吸引了我院多名教师及研究生参与,现场讨论热烈,学术氛围浓厚。

全鹏博士首先从重度抑郁症 (MDD) 治疗长期依赖的“单胺假说”遭遇的瓶颈切入 ,系统阐释了抑郁症作为一种“神经环路功能障碍”的现代观点 。他指出,既往研究存在“皮层中心主义”偏见,而忽视了两个关键的皮层下调控中枢:蓝斑核 (LC) 和小脑 (Cerebellum)。全鹏博士重点介绍了LC-去甲肾上腺素 (NE) 系统在慢性压力下的病理演变。同时,他展示了小脑在非运动功能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情感/认知小脑”(后叶及蚓部) 的概念,其功能障碍可导致“小脑认知情感综合征” (CCAS) ,其症状与MDD高度重叠 。报告的核心亮点是连接这两者的“蓝斑-小脑通路”。全鹏博士通过展示一项针对老年抑郁症 (Late-Life MDD) 的关键 fMRI 研究证据 ,揭示了MDD患者的LC与小脑(特别是蚓部和后叶)之间的功能连接显著降低,且这种连接断开的程度与抑郁严重程度呈负相关。

此次研讨会不仅为师生展示了抑郁症发病机制的前沿理论,更启发了基于环路功能状态的个体化治疗新思路。全鹏博士将继续深化神经调控技术的临床转化研究,为攻克难治性抑郁症提供新动能。(文/全鹏 图/黄康土 初审/肖远 复审/杨永 终审/陈明)

关闭窗口

广东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