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香港中文大学学习交流心得体会
人文与管理学院 翟方明
2015年9月14日—18日,本人参加了由广东医学院组织赴香港中文大学学习交流的“广东医学院教师研修班”,在短短几天时间里,研修班学习了解了香港中文大学的历史发展、通识教育、教务管理、学生管理以及教育技术发展与应用等方面内容。学习交流时间虽短,但还是颇有收获,现将参观学习的收获与体会汇报如下:
一、明晰的学校发展定位
从中文大学发展历程来看,其1963年由三所书院合并建校之时,并没有完全模仿中式大学或英式大学发展模式,而是坚持走中、西融合发展道路。特别是面对已有的老牌名校香港大学,并没有一味尾随其后,而是采用了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如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成立中国文化研究所等,力求体现自身的中西融合发展的特色。“中大不是英国式、中国式或美国式大学,而是要成为国际大学”,也正是因为中文大学的这种目标定位,形成了自身发展的特定道路,它是中文大学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知名大学的重要因素。故而,一所学校确立明晰的发展目标定位尤为重要,在发展目标之下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建成自身的特点与特色。
二、形式教育与非形式教育紧密结合
形式教育,是指学生对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以增强学生的硬技能。非形式教育,是指学科意外的课外活动及个人教育,以发挥个人潜能,提升软技能。中文大学设置了学院与书院相结合的制度,学院的设置类似于我们各个按学科专业划分学院系别。而书院打破专业限制,由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加入其中。学院负责形式教育,非形式教育则主要有学院和学生事务处负责。形式教育与非形式教育相结合,为学生的学习和交流提供了多样化的平台,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三、以学习效果为导向的教学及其考核机制
据中文大学学能提升研究中心的蓝澧铨教授的课堂介绍,中文大学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课程设计思维,即将“教师教什么——怎教学——学生学习”这一流程颠倒过来,以“学生学习”为教学起点和中心。这种教学思维改变具体表现为:不再强调老师教了什么,以及使用何种方式或方法去教,而是强调学生学到了什么。这一教学活动的流程可以归纳为:以学生的学习成效为本的教学运作流程。在这一理念之下,本人认为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流程及其控制中还存在一些地方有待改进,如我们仍然过分强调老师教什么,如何教?比如我们的集体备课制度,教学督导的教案审查制度围绕的中心都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学”,而非学生的“学习”。与我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文大学只有整门课程的纲要,而没有所谓的教案制度。他们的主导思想是不干涉教师教学的具体方式与方法,一切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校成效为中心。
四、将学生视为独立并对自己负责的个体
中文大学上述以学习成效为本的教学运作流程,是以学生独立自主为前提的,也就是将每个学生视为对自己负责的主体来看待。进校之时,告知其学习的总体要求,如课程种类,毕业学分要求等,至于学生平时是否学,如何学则主要由学生自己决定,只要最后能否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即可。事实上,将学生视为完全独立的个体,并对自己行为负责的理念也贯穿于中文大学的日常学生事务管理中。如学校管理学生事务的是“学生事务处”,而非“学生处”,因为学生本身并非管理的对象。学校与教师日常需要加强的是对学生的引导,而非代替其做决定,因此,事无巨细“保姆式”的学生事务管理并不恰当,“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样的口号在大学也并不合适。